Search

垃圾怎麼運最好?學者:複製成功經驗不見得適合 - UDN 聯合新聞網

dihyangbagus.blogspot.com

垃圾清運是各國都要處理的民生問題,因為社會型態殊異、民眾習慣不同,在一處成功的經驗,複製到另一處不見得順利,各國只能發展符合自身需要的模式。沒有「最好」,只有「最適合」。

日本東京都留過學的林小姐說,日本的垃圾分類很繁複,且每天收的垃圾種類不一樣。一周能夠丟一般垃圾的可能只有兩天,所以冰箱除了冰吃的東西外,有時也拿廚餘來冰。「日本也沒有追垃圾車這種事!」垃圾車是定時、定點來收垃圾,你只要在時間之前把垃圾放到定點就行。

住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郡的葉女士說,美國不若台灣的縣市政府環保局有清潔隊清運垃圾,家戶垃圾是委託私有的清潔公司處理,再付費給業者。每家有三個不同顏色的大垃圾桶,分別倒入可回收垃圾、一般垃圾、以及雜草樹枝等堆肥垃圾。垃圾車每周只有一天會來收運垃圾,其他如家電、家具等大型垃圾,必須要等到特定回收日才能丟棄。各州郡也有不同的作法。

德國市區是以一個樓群為獨立的垃圾核算單位,可以按住戶數量,向政府申請提供各種分類的大型垃圾桶或垃圾箱,每月垃圾回收和處理產生的費用,就記到這棟樓群的物業管理費中,最後平均分攤到每間房的住戶。垃圾車也不是天天來,垃圾車和環衛工人員,每天輪流到不同的街區清運垃圾,按樓址每家戶都可以在市政網頁查到所在街區的垃圾日曆表。垃圾箱則是由垃圾車全程機械化操作。

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林啟燦表示,垃圾清運方式與人口密度、生活型態都有關係,各國都發展出適合當地的垃圾處理方式。像美國有的家戶距離遠,垃圾車以自動化機械手臂作業,一車有時僅有一名操作員,一周才收取一次垃圾。印度的垃圾問題仍是燙手山芋,滿地垃圾令人不敢恭維。

林啟燦表示,台灣的垃圾清運方式,也是經過多年發展,早期堆在電線桿下,用過垃圾子車,然後推動垃圾不落地,以及資源回收。社會型態一直在改變,垃圾清運模式也一直調整中,因時、因地制宜,找出最符合民眾需求的模式。

高雄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戴華山說,清運垃圾方式與當地居民生活習慣、住宅特性等因素相關,城鄉有差距,要因地制宜。沿街清運要讓清潔隊員承受較高風險,除考量清潔隊員安全性,也必須兼顧居民的便利性、清潔隊員工作效率等。

戴華山說,同屬大都會的日本東京,和台北市一樣採定點式設專區收集垃圾,但日本鄉間清運垃圾方式也不同,要保障清潔隊員的工作安全,除思考清運方式,也要建立更完善的工作流程、人力配置等。

輔英科大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陳建中表示,高雄市與台北市都市發展軌跡有差異,城市性格不同台北大樓、辦公場域較多處,物業管理較齊全,垃圾子母車定點收集較符合需要;高雄左營、鼓山新興社區大樓多,三民、苓雅則有需多透天厝居住型態,就很難有適當地方設置垃圾專區。且民眾一聽要在家附近設置垃圾專區,一定會有反對聲浪。

陳建中表示,縣市垃圾收運方式當然可以進行調整,但必須是以服務在地居民需求為優先,並且有配套措施。例如要在公有地上設垃圾專區點,可能要考量同時設監視系統、或當地民眾刷卡才能進入等,以避免造成另一個髒亂點。




August 10, 2020 at 07:20AM
https://ift.tt/2DuQPFM

垃圾怎麼運最好?學者:複製成功經驗不見得適合 - UDN 聯合新聞網

https://ift.tt/2YIoFgX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垃圾怎麼運最好?學者:複製成功經驗不見得適合 - UDN 聯合新聞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